最近量化私募产品净值一直在盘整,失去了年初的锐度,大都表现平平。量化私募又将如何演化?
量化私募幻方曾做过一个测算,他们认为中国市场的量化基金总量在2500亿元至5000亿元之间。其中,超过一半投到了股票策略,其次是商品CTA。
在与一些投资者交流中,不少对量化私募的认可来自于收益的稳定性,以及量化在交易上的优势。但从目前量化主流的策略来看,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。从国外的经验来看,随着市场的成熟,个人投资者占比下降,更多会通过基金等专业投资入场。一笔投资要赚钱,关键是在市场不确定时能否坚持持有。
从美国来看,2018年全球对冲基金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基金中有7家是量化,桥水排名第一,AQR排名第二,文艺复兴排名第四。策略上,量化多头、全球市场中性、商品CTA和全球宏观资产配置成为这些系统性投资的主流选择。私募对冲基金特别是系统化/量化对冲基金,如德邵DE Shaw、AHL和文艺复兴等行业头部公司都集中在这一领域。
翻开全球另类投资管理协会(AIMA)的对冲基金尽调问卷可以看到,在如何定型公司基本的交易方法时,AIMA给出的选项是自主决定和系统化,而后者则在国内被笼统地称为“量化投资”,甚至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,量化便是高频的同义词。本质上量化仍是一种工具,它要面对的是投资中的基本三要素:收益预测、风险控制和交易执行。不可否认的是,量化作为一种工具,提升了人的交易能力,但量化应注入更多基本面分析、低频的内容,需要持续进化,不断完善。
海外量化投资已经非常成熟,中国市场独有的“散户羊群效应”使得无效性和波动性更大,可挖掘的规律更多,故机会与前景看好。可以说,量化基金正步入黄金时代。
——部分摘自《中国证券报》